游絲: 郭強作品展
-
藝術家:郭 強
-
出品人:鄧昭宇
-
展覽時間:2019年11月15日 ~ 12月16日
-
展覽場館:了了藝術傳播機構(gòu) ? 1號館
郭強的內(nèi)心涌動著強大的藝術能量,“游絲”表征的是他藝術感覺的細膩、敏銳與廣闊。
他用自己的整個身心、全副生命,完全地、沒有一個角落想私藏起來,沒有一寸光陰想放置其外——他在這樣和藝術交流。
年輕的藝術家仿佛擁有古老的靈魂。無數(shù)發(fā)自內(nèi)心深處的疑問,真誠的追尋,這些讓他深入了藝術史;同時他又是靈巧細密的,也具備堅韌的強力,這些又助他尋找自己。
在著名藝術家程叢林老師的引導下,他成長迅速,尤其“視覺軟硬”的訓練,最早在他看來是一種技術個性,以此為中心,經(jīng)過數(shù)百(上千?)幅畫(不同背景、不同色調(diào)、不同大?。┑难芯?、取舍、深化,藝術家認識到構(gòu)成關系“最主要的還是元素之間的關系”,從而更加重視密度細節(jié)、色調(diào)色階。于是,他看到了具象背后的“微妙”。
他的作品到底可以怎么理解呢?這里選擇藝術家自己的語言,作最精彩的說明——
藝術家自述
“這些作品其實在更大的程度上是對時光的一種無助的懷念,是生命和生命的意義在生活的消磨中為人們所不曾見到的部分,是生活在各種情緒下的人的一種生活狀態(tài),也是某種堅持與希望的象征。最主要的還是我自己尋找過程的一個記錄,或者說我的生活情緒。
而在制作作品本身的過程中,作品中的故事性與戲劇性被我逐漸減弱。我更希望畫面是處于一種自由的狀態(tài)下自然生長出來,并不是去刻意雕琢的,如同草木在風中自然生長一樣,然后我再通過這些自然流露出來的畫面重新審視自己,挖掘自己,尋找自己在除去戲劇性外衣下特有的敏感點,視覺上的觸動點,即個人語言的提煉。這時所謂的‘意義感’在我的畫面中也就被直接擯棄,在我看來:意義不是來自作品而是生活本身,在很多時候人們不是因為作品感動,而是在感動自己走過的生活和難以再現(xiàn)的時光。
我曾以為我看見的是清晰的、真切的‘物’,‘物’的轉(zhuǎn)移讓我看見了空間,然后是更大、更多的空間,在空間的變更,交替過程中讓我感受到時間。這一切都是那么的明了可見,時間與空間的相互來回,讓我們感受到非常清楚的感情變化,等待、遺忘、留戀、愛慕、貪婪等等感知都是那樣的真切,然后通過我們的言語表達出來,以為這就是我們所看見的世界。可是世界的‘發(fā)生’不過是在一夜春風之間,我們所以為看見的真切也只是用以建立渺小的個人立場而已,在這個立場的基礎上,我的作品也應該像草木的生長那樣在風吹過這個世界的同時自然的生長出來。
……漂泊與未知是在作為獨立生命體過程中情緒的具體的表現(xiàn),遠去的故土、堅持的虛無、生活的重復、未知的早晨,都讓這樣的漂泊感充斥著情緒的體現(xiàn),漂泊意味著太多的不確定性,而未知會產(chǎn)生懷疑,這樣一來,畫面中搖曳的光影,飄蕩的木船以及那些如煙如霧如絲的種種呈現(xiàn)都是那么的合理貼切,或許這樣的精神真實早已讓你漂泊在你未知的空間里生活著。
這也是以個人情緒的極致體驗為載體而做的視覺未知探索。
就在這生活的湖面上,我為自己營造了這樣一個國度,讓你們都漂浮在這水光激蕩的風景里?!?/p>